
在首份《全球金融科技指数城市排名 2020》报告中,排名分析公司 Findexable 将新加坡评为亚太地区金融科技领袖。新加坡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 4,并以其庞大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东盟所有金融科技企业中有 39% 位于新加坡)、加速器、孵化器、投资者和活动,以及对金融科技友好的规则而著称。

一方面,是新加坡高达82%的智能手机渗透率给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网购人群已经占到总人口的60%,这就带动了对数字金融平台需求的上升,在保证安全交易的基础上,可能还对跨境转账,支付外国货币等服务的需求有所上升。
在移动支付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加坡市场涌现出各类便于消费者使用的电子钱包,一部分是由本土运营商或银行推出,例如:电子服务商NETS推出的NETS Pay、电信运营Singtel的Dash、星展银行的DBS Paylah!。与此同时,也不乏境外企业以不同方式推出的电子钱包,例如:中国的Alipay、WeChat Pay,美国的Apple Pay等。

01
金融科技领导者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科技发展现况分化明显, 而其中新加坡却在各领域呈现领先的局面。金融科技行业是新加坡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经在此建立了30多个FinTech创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约490家金融科技企业在这里设立了总部基地,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正在加快脚步的建立,新加坡在大力发展数字化的进程中促进了金融业进一步的发展,而金融业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化该行业的数字化提供了动力,相信各类金融类平台借此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宽阔的平台。同时伴随着新金融,新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会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及应用。

02
新加坡金融科技发展纪事
1. 数字银行牌照

2.《2019 年支付服务法案》

3. 国家人工智能战略

4. BIS 创新中心成立

5. 国际金融科技合作

03
新加坡监管机构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采用风险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MAS采取了董事会到执行总裁办再到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MAS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智能由经济署、货币管理署、储备管理署、国际关系署几个部门共同形式,经济署主要是负责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制定适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货币政策;货币管理署主要职能是通过汇率管理施行货币政策;储备管理署负责管理新加坡的外汇与黄金资产;国际关系署主要负责沟通和协调MAS与其他国家央行或者组织机构的关系。

04
中新二国双方合作
01经济贸易

两国间主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
02金融科技
2017年11月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一项金融科技合作协议,旨在加强金融合作关系,开展区块链金融贸易项目,进一步推动东南亚金融技术的发展。
2018年11月
中国央行和新加坡金管局同意共同致力于发展金融科技和规范衍生商品活动。新加坡交易所同意推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中国银行共同设计的债券指数;该指数追踪中国债券市场的走势,可作为投资组合的基准。
2019年5月
新加坡和中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关于金融科技计划和研究的协议,而来自两国的另外两个组织将就跨境服务进行合作。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中国人民银行将致力于关注关键技术的联合创新项目,如数字和移动支付,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大数据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平台。
05
金融科技监管原则
其一,监管不能“越位”(Runs ahead of innovation)。
其二,监管不能“缺位”(Falls behind of innovation)。
其三,监管应该“到位”(Run alongside innovation)。
设定统一标准 (Standardization),倡导不同开发商创新的系统或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或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06
金融科技监管实例
1. 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政策
2016年6月6日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发布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指导》,内容主要涉及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介绍、指导目的、目标群体、沙箱监管对象和原则、评价的标准等等。
2016年11月
推出金融科技沙箱。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在吸收社会意见和境外金融监管沙箱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金融科技沙箱指引》,截止到2017年8月15日,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共对2家当地的金融公司启动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验。
2019年8月
新加坡金管局推出了快捷沙盒(sandbox express),能让企业更快捷地测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据当地媒体报道,合格的快捷沙盒申请者可在21天内开始测试风险较低,或较容易理解的业务活动。初始阶段,保险经纪行业(Insurance Broking)、汇款行业(Remittance Business)的企业,以及获认证的市场运营商(Recognized Market Operators, “RMO”)可以申请参加快捷沙盒。进入快捷沙盒的金融科技实验可持续最多九个月。审核标准缩减至仅有两点: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程度(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对于申请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否合适(Fitness and propriety of the applicant's key stakeholders)。
2. 区块链与虚拟代币监管政策
目前,新加坡金管局将虚拟代币定义为“虚拟产品”,采取相对开放的态度,监管相对宽容。其把虚拟代币分成三大类型:类似比特币的支付型虚拟代币(Payment Token or Virtual Currency)、实用型虚拟代币(Utility Token)、证券型虚拟代币(Securities Token),以便执行分类监管。
支付型:数字代币
实用型:具有使用价值,且不能够有分红或者证券属性,也不具有支付功能
证券型:具备《证券期货法》(SFA)所规定的资本市场标的特征
3. 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应用的监管原则
2018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以下简称AIDA)的应用原则《Principles to Promote Fairness, Ethic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FEAT) in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Analytics in Singapore’s Financial Sector》,以确保在金融领域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公平性、道德规范、可问责性和透明度(fairness, ethic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即FEAT)。
4. 开放银行指引
早在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已联合新加坡银行协会发布API指导手册(“Finance-as-a-Service: API Playbook”,简称Playbook),提供了API的选择、设计、使用环节最佳指导,以及相应的数据和安全标准建议。
5. 数字银行资质
2019年6月28日,新加坡金管局宣布将发行最多五个新的数字银行牌照,其中将包括两张全面数字银行牌照(Digital full bank license)和三张批发数字银行牌照(Digital wholesale bank license),牌照的申请将于8月份开放。
07
经验借鉴
● 新加坡将非金融持牌类的金融科技机构也纳入到了金融监管体系下,可以防止出现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问题。
● 新加坡在监管框架上已将数字银行作为单独的银行类别进行独立监管。目前中国国内的数字银行均为民营银行,皆在民营银行的范畴下监管,相关的政策法规或无法完全发挥出互联网银行的优势,尤其在远程开户和经营范围方面,仍然受到较多的约束。
● 监管沙盒及快捷沙盒。
● 为监管机构提供实时、透明化的监管科技手段。
(文章来源: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